專業藝術史網友對如何看一幅畫評價
前陣子知乎上有人提問,“如何欣賞一幅畫作?”
各路人馬紛紛出動,從構圖到色彩,從光影到筆觸,恨不得把各種黃金分割,三角構圖,透視法給人家講個透徹,把從梵高到修拉的色彩理論通通整理一番,如果能夠把眾印象派先鋒們的用筆再挑出來分析一遍是再好不過。
我掃了兩眼眾多答案心道“你們就不能讓人家先把一幅畫的內容理解完了再談其他么?”更何況此等高深的問題,吾等藝術史專業讀寫paper無數,不也便是為了參透這個問題么,怎么能跟是三言兩語能跟說完的。
Barbe-Gall的《如何看一幅畫》算是以小見大,用幾幅有代表性的畫為例,把這個問題解釋的很透徹,總的來說便是,“任你心有洪水猛獸,請在畫前細嗅薔薇”。
#主體與細節#
無論是老博魯蓋爾難覓主題的荷蘭寓言畫,還是達芬奇拉斐爾的圣母像,Barbe-Gall總能夠用恰當的語言娓娓地引導讀者用正確的打開方式去看一副畫,與一個戴著眼鏡的藝術史老學究比起來,她更像是一個只是略微比你學識淵博的同齡人——更親切可人也更易于交流。
毫無疑問Barbe-Gall是注重細節的人,并非那些無關緊要的細節——要知道像我們寫paper的時候為了湊字數可是什么事情都干得出來,至少我干過對于模特的帽子上的綢帶描寫了整整一頁A4紙的事情。
可是Barbe-Gall不是,也許她會讓你的視線在少女的珍珠耳環上面多停留一分鐘,但是她可不會讓你枯看一分鐘,她會在你耳邊輕聲細語的與你描述珍珠在這兒的寓意,一分鐘之后你會恍然大悟,對這幅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畫更熟稔一層。
更不用說類似于《長頸圣母》中Barbe-Gall特地提到的天使手中的瓷瓶的倒影的問題,充滿寓意與空間交縱感的宗教畫中,細節是攔路虎也是敲門磚。倒不是說看不到細節就不能理解畫作的意思,只是‘看到’與‘看懂’之間往往缺的就是這些細枝末節。
#藝術與歷史#
之前評《小顧聊繪畫》的時候吐槽過一句,典型的藝術學好了史沒有學好。在我看來,藝術史中,藝術與歷史是放在同等的天平上的——藝術史是藝術的歷史,而不是藝術的故事。作為藝術史教授,Barbe-Gall顯然深諳此道。
每一幅畫作的分析后面都會有小段的史料背景,關于畫家的,時代的,畫作流派風格的,內容內涵的,象征典故的,歷史淵源的……就好像是謎團的解答,如果讀完一幅畫你還是不懂的話,就讀讀這些背景知識吧。
畢加索說,“我畫每一幅畫寫上日期,不止是為了讓人們知道我是何時畫的,更是想讓人們知道我是在什么時代背景下畫的。”
如果沒有讀過新舊約,人們是很難對于宗教類的繪畫產生共鳴。如果沒有了解過古希臘羅馬神話,人們也很難分辨諸多作品中維納斯與丘比特的形象。畫作與其說是畫家手創造的作品倒不妨說是他們內心的體現,而配合著了解他們的內心對于讀懂畫作來說再合適不過。
更貼心的是,Barbe-Gall把這些小貼士都放在了畫作分析的最后面——不讓他們在一開始就擾亂觀賞者的思緒,要知道,對于畫作來說,第一眼最純粹的初體驗可如同初戀一般妙不可言而不可多得,想一想如果這時有人在你耳邊喋喋不休那該是多掃興的體驗。
#討論而不是講述#
不得不說Barbe-Gall此書帶了不少私貨在里面——與嚴肅的藝術史書籍相比,‘推斷’‘大概’‘也許’‘我們’等詞匯大量的出現在書
中,給人一種親切的討論的感覺,事實上那些觀點都是正確的,只是這種方式更容易讓人接受——好像是Barbe-Gall與你一同站在這幅畫前,你們正在進
行討論,或者說她正在把她所看到的,并且確定你也看到了的事物與你一同分析。
不過看畫不也是如此么,Barbe-Gall實際上代替了畫家的角色,畫家通過畫這個媒介與外界事物和觀眾進行交流,可是有的時候因為缺少需要的知識背景,這種交流會產生障礙或者誤解——這個時候文字的解說就是必要而又有幫助的了。
所謂"如何去看一幅畫”,Barbe-Gall實際上在字里行間就已經透露出來了:仔細看每一個細節與內容,自己思考與理解,融入畫中,最后
再去看看畫作與畫家的背景。當然,如果你有一個懂藝術的朋友能夠與你一同討論與分享觀點,就如同Barbe-Gall在做的一樣,便是再好不過的了。
#略有的部分遺憾#
雖然打了五顆星但是還是略帶部分的遺憾,Barbe-Gall聲稱自己是“反精英主義者”,同時也是希望把藝術史帶到民眾中間去(PS:很不
幸我大概在這方面是極端精英主義者,崇尚‘藝術是政治的工具’以及‘藝術并不適于走人民眾’),因此在畫作的選取上就有一些取巧。
首先是所有畫作都出自于文藝復興之后,并不是說這不好,相反我也承認某種程度上來說人類偉大的繪畫作品基本都出自于文藝復興之后,但是這并不代表文藝復興之前沒有可取的繪畫作品。
其次,總結一下會發現,Barbe-Gall仍然挑選了民眾比較熟悉的幾個畫派,雖然非常驚喜有一副老博魯蓋爾,一副戈雅,一副威尼斯畫派,但是沒有新古典主義,沒有學院派,沒有寫實派,印象派和立體主義出現次數仿佛略多,總的來說還是普及為主。
其次大概是因為翻譯的問題,我讀過的中文版的藝術史書籍包括加納德和這本書都有一股濃濃的翻譯腔,“哦不是親愛的不是你說的那種翻譯腔”,總
之你翻一翻書應該就能夠明白我在說什么,屬于言語優美但是措辭略帶空洞的翻譯,也不是說這樣的翻譯不好,只是個人大概比較喜歡樸實無華的措辭吧。由于懶惰和窮(……)我暫時沒用機會翻閱此書的法語版,不過英文版讀了幾頁覺得與加納德一樣正常,聽說譯者正在翻譯《藝術史三萬年》,還是對此保持期待的,國內類似的書太少,民眾藝術史的科普也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不過至少現在已經開始了。(說好的精英主義呢……)
最后,此書的印刷裝訂真是贊的沒話說,紙質印刷與細節還原真是藝術史/藝術愛好者的福音,買本作為畫冊在家里沒事兒翻都不會虧啊。
來源:豆瓣 yi
http://book.douban.com/review/6742620/
閱讀本文的人還閱讀:
【油畫定制-就要畫像網推薦】藝術類的入門書籍有哪些值得推薦?
【油畫作品欣賞脫口秀】圖說油畫--西方經典油畫來源于神話故事1
【油畫定制推薦書籍】《藝術的故事》之導論:論藝術和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