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在中國的發展短述
油畫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外來的畫種,根據繪畫史的敘述,油畫在歐洲也只有約五百多年的歷史。它是公元十五世紀的尼德蘭畫家楊·凡·艾克和胡伯特·凡·艾克兄弟在改進前人繪畫技藝與工具的基礎上發明的,以后又經過若干代藝術家們不斷地努力和實踐,而趨于完善和成熟的。
就在歐洲油畫出現后的約一百年左右,它便從西方傳到了中國。而并非如有的著作或文章中說的那樣,油畫是清末、民國初年(十九世紀末葉至二十世紀初)由中國派往日本和歐洲的留學生將其帶回中國的。油畫東來的傳播者基督教屬下的宗教組織耶穌會的傳教士。公元十六、十七、十八世紀這段時間里,耶穌會不斷派遣人員到東方來傳教,為了傳播宗教的目的,這些歐洲傳教士來華時,均攜帶了一些宗教宣傳物,其中包括了天主像、圣母像這樣一些美術作品。根據清初人姜紹書所著的《無聲詩史》一書中記載:“利瑪竇攜來西域天主像,乃女人抱一嬰兒,眉目衣紋,如明鏡涵影,踽踽欲動,其端嚴娟秀,中國畫工無由措手”。文中雖然沒有寫明作畫使用的材料,但是從“明鏡涵影,踽踽欲動”的形容,這幅畫很可能就是油畫作品。如果是這樣,那么這應當是中國人最早接觸到的歐洲油畫。不過十分可惜的是,當時的那些油畫作品沒有能夠流傳下來。
稍后,到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個皇帝在位期間,由于有若干擅長繪畫的歐洲傳教士奉命進入宮廷供職,由他們將歐洲的油畫技藝帶進了中國的皇宮里。當時參與繪制油畫的人中既有歐洲畫家,也有中國畫家。從目前存留的實物和文字資料中得知,在清朝宮廷內油畫主要用于繪制人物肖像油畫或宮殿室內裝飾,極少用來創作主體性的繪畫作品。這些畫于數百年前的油畫作品,由于保存條件比較差,此后宮廷中又沒有專門的油畫修復師,皇室的收藏者對這部分作品也不太重視,故而清宮的油畫作品能夠保存至今的只是極少的一部分。
在談及中國的油畫作品之前,首先想說明的是,“油畫”這兩個字,是由中國人根據以油調色作畫這一特點命名的,而不是像有的美術名詞,是從東鄰日本的漢字中借用過來的。因為在清朝內務府造辦處的“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中,“油畫”這一名詞屢見不鮮。
油畫傳到中國之后,先后集中出現于兩地,一處是作為都城的北京,一處是比鄰港、澳的廣州。出現于廣州的早期油畫,以外銷為主,所以又稱“外銷畫”或“貿易畫”,題材多為風景和人物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