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務院發文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背景下,作為中國油畫出口行業名片的深圳大芬油畫村的未來發展和命運引起眾多專家的關注。
中國政府網信息顯示,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對于拓展我國文化發展空間、提高對外貿易發展質量,對于繼續擴大改革開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于穩增長促就業惠民生、提升國家軟實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為進一步做好有關工作,國務院提出相關意見。
意見提出的發展目標為,加快發展傳統文化產業和新興文化產業,擴大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加大文化領域對外投資,力爭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向型文化企業,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品,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搭建若干具有較強輻射力的國際文化交易平臺,使核心文化產品和服務貿易逆差狀況得以扭轉,對外文化貿易額在對外貿易總額中的比重大幅提高,我國文化產品和服務在國際市場的份額進一步擴大,我國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顯著提升。
意見還提出了明確支持重點、加大財稅支持、強化金融服務等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國有、民營、外資等各種所有制文化企業從事國家法律法規允許經營的對外文化貿易業務,并享有同等待遇。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加大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等支持力度。
大芬油畫村是深圳龍崗區布吉街道下轄的一個居民小組,由于油畫產業的發展初具規模,并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知名度。2004年11月,大芬油畫村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文化產業示范單位”。全球油畫仿品中約6成出自此處。其中梵高的《向日葵(油畫定制)》、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油畫肖像、莫奈的《日出印象》及《花園》系列等仿制品眾多。目前,大芬油畫村共有各類經營門店800多家,居住在大芬村內的畫家、畫工近萬人。
據大芬美術產業協會數據顯示,自2006年至2008年初期間,大芬村制畫工廠每年出口的畫作總額達12億元人民幣。全球廉價油畫中約6成采購自這個小小的村莊。在繁榮發展背后,大芬也遇到了自己的煩惱:空間不足、市場受限、業態單一、人才短缺……這些如今已成為制約大芬發展的大難題。與廣東其他出口業務一樣,大芬村繁榮的業務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失去了動力。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2013年8月份,一條聳動的消息在深圳藝術界傳開,在江西上猶縣拔地而起的“中國油畫產業集散地”,將眾多曾在大芬村駐扎多年的藝術家、油畫家、青年新銳繪畫力量引至贛南。昔日的“中國油畫第一村”,面臨被挖墻腳的命運。
一方面大芬村本身并沒有系統的產業群和完整的產業鏈條,主要是傳統加工制造業,居民收入很低;另一方面,沒有形成良好的社區環境,社會結構松散,居民缺乏家園感和歸屬感。一位不愿具名的大芬村藝術家,隱隱地道出了大芬村多年以來存在的硬傷。“歸屬感”是藝術家隱隱作痛的傷疤。很多大芬村畫家的心結是:房租太貴,畫價太便宜,深圳的藝術文化市場始終發育不良。事實上,這早已不是大芬村所面臨的首個“離別”危機,早在2006年末、2008年末、2009年末、2013年年初等多個時段,均有大批駐村畫家“出逃”。
深圳大學副校長兼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李鳳亮曾建議,大芬要在做強油畫提升特色性的基礎上,敢于拉長產業鏈,實現業態的多元化。例如,融入時尚流行元素,發展特色文化旅游等。深圳特區文化研究中心學術總監毛少瑩認為,深圳較欠缺高端前衛的文化消費街區,大芬可以在發展油畫產業的同時配套規劃酒吧文化街、體驗式繪畫坊等。
中國傳媒大學校委會秘書長卜希霆認為,大芬未來還要解決一個在國際化背景下文化創富的問題,空間并不是制約大芬發展的最大障礙,不應一味想著如何發展新的空間,而應探索打造一個立體化的發展格局。未來的數字化、電子商務等對于實體化的產業模式可能是一個沖擊。現在很多人已經開始利用淘寶等電子商務進行買賣,更加方便和節省成本。從這方面來講,大芬要提前考慮國際化商業模式的一個前瞻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