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頸圣母


此油畫中的人體均被拉長,顯得過大的圣嬰基督臥睡在圣母膝上;畫面左邊,五個身材修長、相貌端正的少年男 女站在圣母身邊。圣母有著長頸和纖細的手指,這種變形的造型令人聯(lián)想到中世紀拜占庭教堂中的圣母形象,仿佛 又使拜占庭美術傳統(tǒng)的裝飾美得到恢復,并煥發(fā)出光彩。畫家喜歡描繪復雜的人體轉(zhuǎn)折,并故意夸張人體比例。畫 家在繪制此畫時,故意把許多人物擁擠在一角的構圖,反映了宮廷貴族的審美趣味。
圣嬰躺在母親的膝蓋上,伸開四肢,陷入夢中。瑪多娜在上下望,仿佛從遙遠的距離,她的頭輕歪。她長長的手指劃過衣裙上方,輕輕撫摸滑落到肩膀的頭發(fā),她的另一只手扶著自己的孩子,雖然孩子已經(jīng)很大了,這只手卻沒費什么力氣。不同一般,她也被拉長了。這幅作品的標題——《長頸圣母》,也表明了圣母在比例上的不同尋常。灰色半透明而又極薄的衣服漂浮在圣嬰周圍,圣嬰輕輕躺在母親的藍色斗篷上。圣母沒有用雙手抱著孩子,也沒有把他舉到胸前。實際上,她庇護著圣嬰,像是河床保護著水流,知道水流會很容易突破河岸。孩子看起來快要從她膝蓋上滑落下來,輕輕地、不可避免、意料之中,就像畫面中那氣韻的流動。這樣的運動沒有止境,它的后果我們無法想象,展現(xiàn)在帳幔的翻騰中,在畫中人物奇異延長的身體中。
從純美學觀點,我們也許能從這個方面品味這幅作品,將其看做風格化的優(yōu)雅行為。然而,我們的反應卻完全被畫作散發(fā)的不穩(wěn)定感遮蔽。
一個信徒,當他來到一幅宗教繪畫前,凝視這幅畫,是期望它能在祈禱時賜予他力量,讓他從中獲得安定感;然而看到這樣一幅畫,像我們一樣,他看到的是不斷移動的表達,這表達暗示出一個存在無限轉(zhuǎn)化的世界,而我們之前對這個世界總是想當然的。
變化過程已經(jīng)開始了。各個事件不再以自然順序發(fā)生:圣嬰有著新生兒的臉,卻有著長大了許多的兒童的身體。他的小手和小腳與他的身高并不搭配。我們不知道,他的姿勢表現(xiàn)的是感覺上的狂熱,還是受苦的標志,他伸開的雙臂讓人想起基督上十字架的過程。他的臉暗淡而沒有生氣,這也完全不能用圣母衣服反射的影子說明,他的臉讓人想起掙扎于死亡痛苦中的孩子。
這怪異的外貌游戲,我們應該怎么理解?站在歷史角度,我們應該如何置足?幾個不同舞臺爭奪著我們的注意力。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孩子:他太大了,或是太小了,還沒有出生,或是已經(jīng)死去;他被分派在過去和未來之間,他被賦予的身體讓人無法理解,因為不是他現(xiàn)在本該具有的樣子:一個正在熟睡的小男孩。
這一次,這繪畫世界中的不連貫,與我們對現(xiàn)實世界的了解聯(lián)系了起來。古老基督教王國的教條,本是平衡思想的根基,在作品創(chuàng)作時,被新教徒的改革運動質(zhì)疑。曾經(jīng)相信現(xiàn)有秩序的人們,發(fā)現(xiàn)他們由來已久的價值觀已經(jīng)不再不容置疑,而是像圣城耶路撒冷一樣脆弱,后者在1527年被查理五世派出的軍隊突襲。畫中這些不真實的身體,比起當時世界形勢的發(fā)展,不算驚奇。他們的外表,直接表現(xiàn)了當時人們在靈性上的迷惑。世界失去了方向,一切都已不再是理所當然。
可是,瑪多娜皮膚纖細雅致,發(fā)式復雜悅目,她似乎毫不關心。這年輕女子精致時尚,讓我們想起惹人喜愛的公主,而不是一個宗教人物。甚至她雙唇上的微笑都是暗示。她真得看不到我們自己看見的東西嗎?也許不是。表面是畸形兒,背后是一個小孩子;我們在尋找這個事實。而圣母看到的,是歷史的轉(zhuǎn)折點。傳統(tǒng)將她視為教會的化身,而不是一個母親。帕爾米賈尼諾賦予她高貴,那個時代的巨變也許難以接受這高貴,但卻無法完全將之破壞。他們施加給圣母各種曲解,也只能是讓她更顯宏偉莊嚴。
右邊的石柱初看上去不協(xié)調(diào),而且放得很別扭。但在它底部,一個小小的人物手里拿著卷軸,幫我們看清它的大小,并讓我們知道:這石柱與主要人物距離遙遠,而且它是整個柱廊中的第一根——也許是最后一根。它向我們揭示隱藏的事物,并反映出人物的預言性,他們的言詞體現(xiàn)在圣母與圣嬰身上,體現(xiàn)在成行柱子中;一方面,我們的教會道德高尚且持久,另一方面,我們又感到焦慮和迷惑。盡管人物表現(xiàn)出他們遭受的苦難,但建筑形式卻表現(xiàn)出象征性和真實的結構。人物柔軟的曲線在石柱的堅固中找到對應。瑪多娜長長的脖子,像一座塔,反映出他們的和諧聯(lián)系。
正值青春期的天使們在思考,或是友善地觀察著我們。他們知道所有我們不能理解的神秘之事。其中一位手持一個雙耳瓶,其中裝了什么,對我們來說永遠是個迷。
這幅畫的構圖,確認這個世界永遠在邊緣徘徊的狀態(tài)。但是作品的重點仍然是個矛盾,它引起的贊美,來自于絲毫沒有減弱的不安感。在瑪多娜的胸部下面,衣服皺褶構成一個尖角,還有非常微妙的曲線,在她的肚臍周圍形成一個圓,賞畫者因此而搖擺,搖擺在圣母的性感外表和畫作本身的宗教目的之間。這幅女人的畫像,被承受和傳承圣道的教會平衡。蜿蜒的線條,既表現(xiàn)身體的曲線,又表現(xiàn)覆蓋著身體的裙袍。畫作中起伏的節(jié)奏,讓陷于冥思的信徒不再迷惑,同時又提醒我們那險惡的,像蛇一般的惡魔,就潛伏在我們的生活中。
帕爾米賈尼諾(1503~1540)是矯飾主義盛期的代表畫家。他原名弗朗西斯科·馬卓洛,出生于帕爾馬。最初就 學于畫家柯列喬門下,并在那里為福音布道者圣喬凡尼教堂和帕爾馬附近的方塔內(nèi)拉多城堡畫了許多壁畫。此后他 遷居羅馬、波倫亞(約于1524~1531年間)。1531~1540年間,歷史上稱這個時期是他藝術的“第二帕爾馬時期”。這 一時期他的畫風發(fā)生了劇變,主要是受到意大利矯飾主義奠基者蓬托爾莫、羅索等人的影響,從而背棄了自然主義 的傳統(tǒng),追求一種新的、帶有風格化的形式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