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制油畫的主要工具是畫筆、畫架、畫框、畫刀以及一些輔助工具。
相對而言,古典時期畫家們所使用的繪畫工具要比現代畫家所用的復 雜得多。這是因為在自然經濟條件下,藝術家們在進行藝術活動時會受 到生產力水平的嚴重制約,他們在進行藝術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 由他們自己或是門徒親自動手。因此古代畫家的畫室既是一個能讓他 們創作出那些令人嘆為觀止、精美絕倫的畫作場所,同時又可能是一個 由他指揮或親自參與進行各種畫具與畫材(包括畫筆、畫布、畫框)的不 同規模的加工作坊。
古典油畫的常用工具可分為兩個大的類別:一類是在繪畫時直接 使用的,其中包括畫筆、調色板、畫框、畫架、繃布鉗、油壺、畫杖、色粉 筆、硫酸紙等;另一類是專門用于制作顏料和畫底的工具,包括刮色刀、 碾缽、碾磨器、磨板、天秤、酒精燈和燒杯。
(1) 油畫用筆 古代畫家所用的筆都是自己制作的,在那個時代還沒有出現現今 我們廣泛使用的豬鬃扁筆。他們根據自己的不同風格和喜好制作出各 種不同的畫筆,經常使用的是尖頭筆、圓頭筆和扇形筆。筆毛除豬鬃以 外,更多的是選用貂毛、獾毛和各種彈性優良的動物體毛。各種形狀和 性能的油畫筆又起到不同的作用并創造出不同的畫面感覺。古典油畫 的畫面色彩的銜接一般都不露方形筆觸,這是因為圓頭筆的潤色作用。
尖頭筆用來勾畫各種細密的線條或畫面中那些精微之處,而古典畫家 差不多在每一遍上色后往往都用扇形筆將顏色輕輕掃平,待顏色干透 之后用一支比較寬大、彈性又好的筆進行透明罩染,以取得畫面最后的效果。
過去我們看到早期的古典油畫、特別是北歐的作品,在為藝術家們 那種纖毫畢現的畫藝所折服的同時,常常會不約而同地問:這都是怎么 畫出來的?現在我們終于明白了:原來其中即使是在繪畫所用的筆上也 有著如此的奧妙。對此,克勞德· 伊維爾先生在我國講學時曾專門講授 過古典油畫時期各種油畫筆的制作方法,使我們可以頓時大開眼界: 伊維爾先生所介紹的古典時期的油畫筆的制作方法今天看來是頗 為有趣的。下面是具體的制作方法(見圖1~圖2)。
①準備材料 包括豬毛、貂毛、獾毛以及各種適宜于做筆的動物毛(豬毛應選擇 毛質柔順者為上)、一個空子彈殼、一段麻線(伊維爾先生用的是亞麻 線)、粗細不一的鵝毛管、幾根削尖的廢筆桿、干后不再溶于水與油的高 強度的化學合成膠和一小片白紙片。
②制作圓頭筆與尖頭筆的不同方法 圓頭筆:用一小塊紙片將所選用的筆毛卷成小筒,將筆毛的頭部放 入備用的子彈殼里,抽出小紙片,然后用麻線將筆毛欄腰纏緊并將筆毛 剪平。
將筆桿的尖頭蘸膠并插入筆毛中間,用一段上蠟的麻線將筆毛緊 緊纏繞起來,注意看附圖上的纏線與打結的方法,然后用光油或清漆涂刷麻線的表面。
用水砂紙浸泡水中并將水中筆頭磨成微圓的形狀,然后再用一根 線將筆毛纏住,待晾干后解開線即可使用。
a 將豬鬃毛放在紙上 f 取細麻線一根打蠟備用 b 用紙將豬毛卷成筒放入子彈殼內g 如圖所示將筆毛纏住 c 抽出紙片、齊整筆毛,同時用細線h 將細砂紙浸泡入水中,用手指將筆頭 將其攔腰纏住 按在水中的砂紙上磨成圓形 d 準備削尖的筆桿或木棍一根i 從水中取出筆頭并用細線按圖所示 e 將木棍尖頭蘸上膠后插入筆毛中間 方法纏繞,晾干即可 圖1 圓頭筆的制作方法 尖頭筆:制作尖頭筆的第一步與圓頭筆差不多一樣,也是用一小塊 紙片將貂毛卷起來放在子彈殼里面,將紙片抽出,攔腰栓上麻線。
當欄腰的一道麻線纏好后,再在尾部纏上第二道麻線,然后再在兩 道線中間纏上第三道麻線。
把線涂上膠,一邊涂膠一邊用線纏,纏至鵝毛管內壁厚,用手將筆 毛理圓,然后將筆頭放入水中使其收尖。
將鵝毛管放入熱水中使其變軟,然后再將筆頭放入水中使其收尖。
將筆毛放入鵝毛管大頭處,用削尖的筆桿由鵝毛管后面推入并將筆尖 頂出,插上筆桿即可使用。
a 將貂毛如圖1 所示在小紙片上卷起整平 b 用細線在筆毛中部系緊,并在筆毛尾部再系一道,然后在二者之間再系一道 c 在細線上一邊涂膠,一邊纏線 d 用手將筆轉動并將筆毛壓圓,剪掉多余的筆毛,將筆放入水中,使筆頭收尖,并纏 線至鵝毛管內壁的厚度 e 將鵝毛管置熱水中,把削尖的筆桿插入鵝毛管底部使筆毛被頂出來 圖2 尖頭筆的制作方法 (2) 調色板 調色板是我們繪制油畫的最為基本的工具之一,在許多初學油畫 的人的心目中似乎隨便找一塊木板、玻板、硬紙板,只要可以在上面調 配顏色就行了。雖然從廣義上講好像沒有什么不對,但是對于一個專業 畫家來說這顯然是太不正規。其實古代畫家對于調色板的制作是極為 認真的。一塊好的調色板就像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人們使用這種調色 板作畫時感覺定會不一樣。這有助于畫家作畫時入靜,消除浮躁情緒, 自然會對畫面的最后效果產生某種微妙的作用。
古代畫家所使用的調色板是用一塊木板加工而成的,而現在畫家 的調色板大都是用膠合板制作。
古代畫家一般都是用兩塊調色板作畫。一塊用以調色,另一塊則用 以罩染。那時畫家們的調色板的做工是極為考究的(有點像北方人做餃 皮)。手把握處稍厚一點,周圍擠顏色處薄一些,放手指姆處挖一小洞, 使手指在握調色板時感到比較舒適。在大調色板的手握處還要安置一 塊鉛塊以保持重量平衡。古典時期的調色板一般都很小,大概不會超過 水彩盒的大小。
調色板制作過程中要用砂紙細心地打磨,兩面都涂上些亞麻仁油。
每涂一遍,干后都要用砂紙打磨一遍,經過五六遍方可。
調色板在每天用后都應認真進行清理,將剩余的顏料刮到一小塊 玻璃板上,放置水中以免干掉,然后將調色板揩拭干凈。每月還應用核 桃油將其兩面都涂擦一遍。
用于透明罩染的調色板最好是白色的,這樣有助于掌握進行罩染 顏色的分寸。
調色板上的顏色應有一定的排列順序,應以從冷到熱和由淺入深 的色彩過渡為序(參見圖3)。
圖3 油畫調色板排色順序一瞥 (3) 油畫內框 繃布鉗(圖4) 油畫內框的發明是西方繪畫發展到架上繪畫后的一次質的飛躍, 如果我們今天沒有這種輕便的油畫內框可供使用,而仍然是在笨重的 厚木板上作畫,那么,油畫藝術不同風格流派的欣欣向榮可以說是根本 不可能的。
古典畫家對油畫內框不論是從選材還是制作都是十分的講究。他 們總是選那些干透了的、無節疤、無蟲蛀、質地穩定、不易變形,同時又 比較輕的木材作為制作內框的材料,比如說杉木就非常適合。
制作內框的木料一般須加工成4暢5cm ~5暢5cm 寬,2cm ~2暢5cm 厚的木條。
一幅畫的最后效果,特別是天長日久后的保存效果,很大程度上都 取決于內框的質量。因此,制作內框,首先必須注意它的榫接是否牢固 并成直角,放在平地上是否平整。然后內框的內沿應刨成斜面使之與畫 布保持一定的間隙,以免刷膠時膠液滲透畫布背面會和畫框粘在一起, 或在以后一旦畫框稍有變形就會留下一道非常明顯的內框內側的痕 跡。
由于氣候的變化,春、夏、秋、冬的不同濕度和溫差會對繃好的畫布 的松緊程度產生影響,因此,講究的內框還須在其四個角的內側各打一 個小孔并釘入木楔以便隨著季節的變化隨時調整畫布的松緊。
如何繃緊畫布也有一定的決竅,切忌釘完一方再釘另一方,并且一 釘子釘死。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從四個不同的方面同時進行,在每面的中 央部位各釘入三顆釘子使之成十字形;然后再釘四個角使之成為對角; 在這個基礎上再在中間其他的空余部分依次加上釘子,注意仍要四方 同時進行,待整個畫布緊繃的程度都已調整到令人滿意的程度時再將 釘子釘死。所謂將釘子釘死并不是說一定要將釘子完全釘進木頭里去, 而是僅釘入釘子的2/3 的長度,然后將剩余部分從側面打倒,這樣若以 后需將畫布取下或重換新的內框時不致損傷畫布。
油畫家一般都是根據自己的作畫習慣來決定畫框的尺寸。但隨著 藝術交往的增強和商業繪畫的勃興,油畫家常常需要將其作品轉運外 地或國外展出,因此需要一種常用的統一的畫框尺寸來滿足這類活動 的順利進行。一種包括人物、風景、海景等不同題材的常用的、不同尺寸 和型號的國際標準尺寸就應運而生。畫家們事先只需在畫室里依照某 號的尺寸將作品繪制完畢,待運到異地后只要在畫廊里或租或買一個 同樣尺寸的外框即可參加展出或出售。
繃布鉗是一種專門用來繃緊油畫布的特殊工具。因為用來繪制油 畫的布一般都是較厚實的亞麻布或帆布(特別是已經制成的油畫布,由 于作了定型處理,已經沒有多大的彈性了),如果我們僅用手指來拉緊 它是很困難的,因此我們必須借助一定的工具。如果使用普通的老虎 鉗,則會因為鉗口太小常常會拉傷畫布。而繃布鉗由于其寬大的鉗口使 畫布的受力點的受力狀況得到改善,因而就能避免這種后果。
圖4 內框繃布鉗 (4)油畫架 畫杖(圖5) 用在油畫上的畫架與一般用來畫素描和水粉畫的畫架多少有些不 同,這是由于油畫的特性所決定的。
繪制油畫的畫架自身一般都須有一定的自重,特別是用來繪制幅 面較大的油畫的時候。
繪制油畫的畫架需要能夠升降靈活,底下還須安上幾個萬向輪可 隨時自由搬動,同時畫架上的壓板能使畫框卡緊并保持一定的傾斜度。
畫杖也是古典油畫的一種必備工具。其形狀有點像臺球的球桿,可 根據自己的需要做成長短粗細不同的幾種。
畫杖的作用是在描繪細節的時候用作手的支撐。具體的使用方法 是將畫杖的小頭靠在畫框的邊沿,大頭持在畫家的左手中,然后將右手 的手臂枕在其上即可進行精細描摹。同時畫杖有時也可作為直尺在畫 一些直線時使用,歐洲古典油畫中常有一些非常直的長直線,這往往就 是借助于畫杖來描繪。
圖5 畫架 畫杖 (5) 磨板 碾磨器(圖6) 我們在前面說過,在產業革命以前一段漫長的歷史時期,西方藝 術家所使用的油畫顏料都是在一種極為艱苦的條件下,在作坊里憑手 工一點點地制作出來的。他們將被搗碎的顏料粉末倒在一塊光滑的磨 板上(我們現在用于建筑裝飾的大理石板就是很好的磨板),用一個最 好也是大理石之類的堅硬石料做成碾磨器,然后一點一點地碾磨出來 的(就像古時中國文人叫書僮磨墨一樣)。這種碾磨器需要底部平整,重 量適合,使用時便于握在手中。
古典油畫時代制作畫布的底料也以同樣的方法磨成。
圖6 磨板 研磨器 (6) 刮色刀 浮石(圖7) 刮色刀和浮石都是在制作畫底時使用。這種特制的刮色刀的外形 有些像割麥的鐮刀,刀口不能鋒利但刀身須比較長,大概一尺有余,這 樣可迅速地將畫布上的膠凍或底料向四面刮開并且不露多少銜接的痕 跡。
浮石用來最后打磨畫布。畫布制作完畢后,藝術家常常會發現在畫 布的某些地方可能有些疵點,這自然可能會對畫面最后的效果造成影 響,因而事先將畫布上的疵點打磨掉為好。
(7) 燒杯 天平 溫度計 過濾紙 燒杯、天平、溫度計、過濾紙都是制作熟油和媒介劑時必不可少的 工具。由于熬制熟油和調配媒介劑時需要掌握嚴格的溫度和配方,因此 圖7 刮色刀 浮石 習慣采用古典技法作畫的藝術家的畫室往往都有點像個化學試驗室。
(8) 油壺 油壺可以自己制作,只要大小合適并且可以隨時固定在調色板上 就行了。過去有人用廢電筒的銀碗改做,效果還很不錯。
(9) 硫酸紙 色粉筆 二者都是透稿時使用。硫酸紙用來將確定的素描稿的輪廓先拷貝 下來,之后在硫酸紙的背面用色粉筆涂上,然后用鉛筆沿硫酸紙上的輪 廓再畫一遍,這樣畫稿上物體的外形就被準確地轉移到油畫布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