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故事讀后感
-----被一本書一下拉近了和藝術的距離 拿著書的時候一驚,比我想象中厚很多。這個本書,能讓我們細細的品味世界藝術的發展以及作品所給我們帶來的故事。雖然這本書是西方人寫的,亞洲部分略少,不過,至少貢布里希的作品還是非常的有價值的,讓我進入已藝術的世界,一起品味藝術的故事。該書被譽為“藝術史中的圣經”, 算是一部經典著作了。
對于非藝術專業的學生來說,只有看過才能理解這本書“是藝術史中的圣經”地位的由來。喜歡貢布里希的敘事方式..比教科書來的有趣多了。把它放在床頭每晚多兩頁就像小時候大人給你講故事一樣。這本書不同于我曾學習的什么“十二五”高等教育計劃用書,那完全是一本由枯燥的歷史堆砌起來的書,讀起來難免覺得口燥舌干,而且唯物史觀立場鮮明,對于一些藝術品的評價也是基于民族精神,歷史意義等層面,這種看待藝術的方式正是貢布里希所厭惡的,但是相信教材畢竟是教材,他要考慮到“標準答案”的擬定。讀完《藝術的故事》前言已經有“三觀全毀”的驚艷感受了,才知道面對一件藝術品我們應該去尋找什么,感受什么,應該摒棄什么,或許你能從一副畫中看到另一個世界,但這個世界也許只存在于自己一個人的心里。本書概括地敘述了從最早的洞窟繪畫到當今的實驗藝術的發展歷程,以闡明藝術史是“各種傳統不斷迂回、不斷改變的歷史,每一件作品在這歷史中都既回顧過去又導向未來。
這里的圖片中很多我看過真跡,而且那些難得一見的藝術珍品在現場看因為角度的問題很難能完整的欣賞,而書中的圖是完整的,值得我們去拜讀。讀過這本書之后我至少有一個收獲,就是即便是個非藝術生,也可以在任何場合與任何人公開談藝術了。在大學期間讀了這本書,感對覺眼界和思想有一定的開闊程度,當可以購買時,就毫不猶得買了一本,也算完成自己的心愿。按歷史時間來講述所有你能想到的有關藝術的故事,雕刻、繪畫、建筑等等,我個人覺得這本書很適合每天都讀,一輩子都可以拿來翻翻,里面對藝術的觀點客觀而且很有深度。
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我們了解藝術的故事、不懂藝術的增加涵養、懂藝術的從不同面再次分析我們曾經賞析過的畫面。 在我到今天為止的閱讀過程中,有三本書是無論如何都絕不愿意錯過的,它們分別是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和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
雖然真的這樣一本正經的把這三本沒什么聯系的書排列在一起讓我覺得自己有點傻氣。但對一個,算不上聰明,又懶,又缺乏基礎(聽起來好可憐)的人來說,它們中的每一本都是可以在翻開的瞬間為你帶來一個嶄新世界的奇跡魔法。這么說或許不太準確,應該是,給你原本已經熟悉到有點膩味的世界狠狠的鑿開一個新深度。
大概是名稱的原故,一提起什么什么的故事,在我們的印象中,似乎都是給那些對某方面有興趣了解而不要深入研究的業余愛好者提供的入門書籍。這或許也就降低了他在中國專業美院的價值,然而他的確是非常好的書。
首先,他關注的不是政治經濟如何變遷,雖然這是藝術家生活的時代背景,作者只是掠過,除非這種背景真正成了影響藝術發展的重大事件,如法國大革命對藝術家的影響。他所關注的是藝術家在不同時期所需要面對的問題,以及藝術家們為這些問題而探索的解決之道。如說道意大利文藝三杰對喬托和馬薩喬在用透視法表現人物立體效果時卻顯得僵硬的問題作出了各自的探索。而且, 對于某個藝術家或流派盡量的拋棄偏見,進行客觀的描述。這比把藝術史當作進步的歷史觀念或者先入為主的把藝術的最高真理看作是反映現實的唯物史觀從而厚此薄彼的人要更像是個學者。比方李春的藝術史對于被認作是“現實主義”畫家
的格列柯、卡拉瓦喬等人作了專題進行介紹,而把普桑和洛蘭放在一節。后來才知道貢布利希的藝術史觀影響了整個20世紀。
對于一個沒有接受過任何專業美術教育卻又喜歡美術想學習美術的人來說,這本書就像是個引路人一般為你打開藝術世界的一扇晦澀難懂的門。通過這扇門,不僅對歐洲的藝術發展脈絡有了一個初步的完整了解也對于以前對于原本看不懂的藝術作品有了一種新的認識。真正認真看完這本書后再也不會面對著印象主義表示完全看不懂,不會對表現主義覺得欣賞無能,不會對立體主義產生這是什么鬼的論調。更重要的是當再次回顧那些遠古先民的藝術作品時,會突然發現原來他們其實已經掌握了藝術的很多精華的東西,他們的藝術是那么的純碎與原始。藝術不單單再只是真實的反應自然這么簡單的膚淺理解而是開始明白人類情感和人們所知的表現力量。這些認識對于藝術生或者對受過一定藝術教育的人來說算不上是什么新認識,但對于完全沒有受過藝術教育的人來說卻是正視藝術的各種形式的良好開始。
這本書對于我的藝術觀來說讓我明白了所有的藝術都并非是完全的革新的而是一種不斷承襲并創新的過程。同時書中關于藝術是不斷提出新問題然后不斷解決新問題的觀點表示非常受用。
我深知我對視覺和聽覺藝術的真實感受遠遠偏離標準答案,就好像初中時永遠做不對的英語完形填空。如今我花了小十年終于培養出對英語閱讀的掌控力、卻仍然不明白在藝術方面、所謂美丑的評價標準,這其中似乎并無邏輯可言——我實在是看不出蒙娜麗莎的微笑有什么神秘的、也不明白為什么名作都熱衷于畫一堆人圍著耶穌,直到讀完這本書。
一位學者認為:《藝術的故事》也是給成年人讀的。他說:“貢布里希創作了一部相對簡短的藝術的故事,故事蘊含的原理補罅了細節方面的匱乏。他對藝術史的主要貢獻是對方法的修正,對倫理的、科學的乃至形而上學的種種聯系給予了更為細致的審視。與勤懇地厘訂目錄和編年相比,他試圖從藝術史中挖掘出更多的東西,揭示出更為廣闊的框架、功能和內涵。他將藝術史濃縮為一個故事,然而這卻是一個為所有人講的故事,一個關于所有人的故事。”
更多的是圖片,多虧了這么多的彩色配圖(我甚至覺得很多配圖不夠大,建筑也缺乏細節圖片),加上作者對藝術態度的取舍,對藝術家、作品的理解,通通也內嵌于文中的每一句話,我才初次感受到,離藝術家和藝術作品本身距離的縮減。
作者提到:“妙趣橫生地談論藝術并不是什么難事,因為評論家使用的詞語已經泛濫無歸,毫無精確性了。” 真是心聲,充滿了各種專業術語,標簽,一知半解,完全拋棄藝術作品而不顧,只會擺架子的藝術賞析,真的只會讓我離“藝術”二字,望而生怯,越來越遠。
能碰到這么一本好書,開心。他說:“我想幫助讀者打開眼界,不想幫助讀者解放唇舌。 但是,用嶄新的眼光去觀看一幅畫,大膽地到畫中去尋幽探勝卻是遠為困難而又遠為有益的工作。人們在這種探險旅行中,可能帶回什么收獲來,則是無法預料的。” 的確,打開眼界,作者真的做到了,但是“用嶄新的眼光去觀看一幅畫,大膽地到畫中去尋幽探勝” 這件事,我想,這漫長的藝術探尋之旅,由這本書,才剛剛開始。
看過一些好的藝術品,但那時的喜歡和厭惡都是不明確的,體會的東西也只有簡單的情感,我不知道什么是偉大,什么是渺小的,評價只是出于情緒。看這本書時有撥云見日的感覺。還有更多的是可惜沒早些年看。 貢布里希老師教給我的是一個全新的認識世界的方法。 看書的時候覺得最方便最體貼的地方在于提供大量的插畫,每講到一幅作品就配上了一幅作品照片。書里刻意沒有使用專業術語,文字也寫得樸實精確好看,一點點也沒有普通的藝術鑒賞文字里的泛濫的主觀情感。這一點格外吸引我。
慚愧的是被價格嚇到了,在網上下載的掃描版。以后會買上正版的。我覺得,這樣的書最適合收藏不過了。收藏下來慢慢看,重溫著看的時候感受到的美好情緒。
單從全書遍布的高質量插圖這本書就值得被推薦。貢布里希在編寫這書時,無法印刷在
插圖里的作品就不選用。這對作者有多挑戰我是不知道,但對讀者而言,所有拗口的名字,神秘的術語,瞬間幾乎都變得平易近人起來。
最后,引用網上看到的很有共鳴的一段話。“于是當書中出現類似”雷諾茲的肖像畫和委拉斯凱茲的直接布局相比就不那么自然,精心設計的味道要濃的多“這種話時,我們這類0基礎讀者就再不用向以往一樣翻白眼了,而是只要按照指示翻兩張書頁,對比下兩張插圖,然后就可以心滿意足的咂咂嘴,表示,恩,你說的很有道理,我們英雄所見略同。”
社會上有一個很諷刺的現象就是,當年越是偉大的創舉就越是容易被后世無限的模仿,也就越是容易被我們習慣和以至于認為平淡無奇以至于熟視無睹。這真是對大師們最大的侮辱了。我覺得在評判藝術作品時,要直面我們的內心,詢問這件作品是否真實的打動了自己,(而不是某種附庸風雅的潛意識)。
總之,被一本書一下拉近了和所謂藝術的距離。